古人饮酒,长幼有序。古人饮酒,习惯以一饮、一干、一尽为序。若长者饮未尽,少者先尽,为不敬,此乃顾及古人长幼尊卑有序之礼。与今日宴席中众宾举杯齐干,大家同尽之礼俗不同。此俗至唐犹然依次干杯遍饮为一巡。是必一人饮毕,再及一人,逐次而饮。不然,《曲礼》所云:长者如今日徐徐饮酒,而不尽杯,少者岂不承俟之,无一滴人口乎?所以,长者饮酒,一干而尽,实为常习,可谓照顾少年之礼。另外,古人宴饮时举杯敬人,常用食指伸人杯中略蘸一下,并弹出酒滴,以向对方表示敬意,也系饮酒之礼。
  • 中文名:酒俗
  • 外文名:Wine custom
  • 记载文献:《曲礼》
  • 含义:饮酒之礼
酒俗类型
婚嫁酒
婚嫁酒 婚嫁酒(1张)

  绍兴是著名酒乡,因此以酒为纳采之礼,以酒为陪嫁之物,就成了绍兴男婚女嫁中的习俗。这里最有代表性、最典型的东西就是“女儿酒”。“女儿酒”是女儿出世后就着手酿制的,贮藏在干燥的地窖中,或埋在泥土之下,也有打入夹墙之内的,直到女儿长大出嫁时,才挖出来请客或做陪嫁之用。此俗后来又演化到生男孩时也酿酒,并在酒坛上涂以朱红,着意彩绘,并名之为“状元红”,意谓儿子具状元之材。女儿酒十分讲究酒坛,往往在土坯时就塑出各种花卉、人物等图案,等烧制出窖后,请画匠彩绘各种山水亭榭、飞禽走兽,仙鹤寿星、嫦娥奔月、八仙过海、龙凤呈祥等民间传说及戏曲故事。在画面上方有题词,或装饰图案,可填入“花好月圆”、“五世其昌”、“白首偕老”、“万事如意”等吉祥祝语,以寄寓对新婚夫妇的美好祝愿。这种酒坛被称为“花雕酒坛”。女儿酒原是加饭酒,因为装入花雕酒坛,因此又有了一个新的名称--花雕酒。这种花雕酒存放时间长达20年左右,启封时,异香扑鼻,满室芬芳。“花雕”又成了绍兴人生儿生女的代名词。即使时至今日,若生了女儿,人们就会戏称“恭禧花雕进门”。在绍兴的婚嫁酒俗中,除“女儿酒”外,旧时还有不少名目,如“会亲酒”、“送庚酒”、“纳采酒”等,均由男女各方自家操办。“订婚酒”是婚嫁全过程中仅次于结婚的一个关键性步骤,是正式婚礼的前奏曲。至今,在绍兴的不少地方,仍重视订婚,要摆酒席,会亲友,所以“订婚酒”还是一个重要酒俗。

  婚礼新人喝“交杯酒”时,却十分严肃认真,因为从此以后,新婚夫妻要风雨同舟,共同生活,因此这酒对人生具有特殊意义。所以当里面一对新人喝交杯酒时,外面闹房的亲友必须屏息静气,保持安静,不能随便打闹。这是绍兴婚嫁酒俗中又一独特之处。

剃头酒

  孩子满月时,要剃头。这时家里要祀神祭祖,摆酒宴请, 亲友们轮流抱过小孩,最后就坐在一起同喝“剃头酒”。除用酒给婴孩润发外,在喝酒时,有的长辈还用筷头蘸上一点,给孩子吮,希望孩子长大了,能像长辈们一样,有福分喝“福水”(酒)。

得周酒

  孩子长到一周岁时,俗称“得周”。这时的孩子已牙牙学语, 在酒席间,由大人抱着轮流介绍长辈,让孩子称呼,这不仅增添了“得周酒”的热烈气氛,更让人享尽了天伦之乐。

寿酒

  人生逢十为寿,办寿酒,这似乎已成定规。在绍兴, 寿酒十分讲究,民谚曰:“十岁做寿外婆家,廿岁做寿丈姆家,三十岁要做,四十岁要叉(开),五十自己做,六十儿孙做,七十、八十开贺。

白事酒
白事酒 白事酒(1张)

  也称“丧酒”。绍兴旧俗中,长寿仙逝为“白喜事”。 绍兴人称“白事酒”又叫“豆腐饭”,乡间称“吃大豆腐”,菜肴以素斋为主,酒也称素酒。

散福酒

  祝福的日子,一般在腊月二十夜至三十日之间, 但不得越过立春,祝福这一天十分忙碌,前半夜烧煮福礼,到拂晓之前,摆好祭桌。次日凌晨开始祭神,家中男丁依辈分大小,逐个按次序向外跪拜行礼。拜毕便将纸元宝、烧纸连同神祇(绍兴俗称“马张千”)一起焚化,并把原先横放在桌子改成直摆,调转福礼,拔下筷子,由外向里叩拜祭祖。祝福祭祀完毕,全家人一起围坐喝酒,这叫“散福”。因这酒刚供过菩萨,是神赐之福,因而男女老少都喝,十分快乐。

分岁酒

  亦称“新岁酒”,一般在除夕之夜进行,一家人围坐吃喝, 欢快异常。在喝“分岁酒”时,不仅要在门上贴大红门联,且全家灯火通明。如有人远在外地,不能回家过年,则要让出一个席位,摆上筷箸,斟满酒,以示对远地亲人的怀念。如若盼子心切,就在席上外加一酒杯和筷子,以预示人丁兴旺,这称“添人增口”酒。

元宵酒
元宵酒 元宵酒(1张)

  元宵即上元,指农历正月十五日。绍兴风俗除闹花灯外,是夜, 男女老少还要在家喝元宵酒,早晨吃用各种馅子做的“汤团”。

挂像、落像酒

  旧时绍兴每逢腊月二十前后,都要把祖宗神像从柜内“请”出来挂在堂前,并点燃蜡烛,供上酒菜,祭祀一番,这就是“挂像酒”。到正月十八,年事已毕,就得把神像“请”下来,这时又得祭祀一番,办“落像酒”,亲朋好友,族内长幼相聚欢饮,喝过“落像酒”,过年活动就告结束。

新居酒

  可分造屋与乔迁两大类。和解酒,人与人之间有了纠纷, 有人出面劝之和解,以酒为“中介”之物,于是出现了“和解酒”。

时辰酒
卯时酒

  在浙江省平湖市城郊之北钟埭镇,过去沿袭一种早晨吃“卯时酒”的饮食习俗。

  吃“卯时酒”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人。过去没有电视,睡得早醒得早,一般在早上四五点钟就要起床,不管刮风下雨天天如此。也不管路多远,大家都步行来到小镇的小酒店里。这种简陋小酒店往往只有三四只小台子,单间门面,店门口一只靠壁台子上有一个小菜橱,橱里摆着一些猪头肉、猪耳朵、白斩鸡、五香豆腐干、小油豆腐、油盐发芽豆等荤素冷菜。小店里过去都是卖散装烧酒、散装黄酒。吃“卯时酒”的人,他们一般不会多喝,烧酒用一只竹制小提子一提,俗称“一开”,相当于老秤2两;如喝黄酒,专用提子也是一提,俗称“二开”,实际是4两。吃的小菜有荤有素,都很节省,一般几角钱就够了。

  吃“卯时酒”的人一般都固定一爿小酒店,连坐的位置基本上都不变。所以,哪个位置空着,谁还未到,大家很清楚。店主称他们是“店掌柱”,对他们每个人的酒量、饮食习惯、喝什么酒,都了如指掌。

  这里有个不成文的习俗。一般吃“卯时酒”的人相互之间不敬酒,过去有些老人都自备“水烟竿”,连烟也不太传递。酒吃好都自掏钱支付,但相互之间聊天却格外热情,话语很多。吃完“卯时酒”接着去茶馆喝茶,也有的不去喝茶,买了点小菜直接回家下地劳动,不再吃早饭。

  解放前这一带吃“卯时酒”的有这么几种人:一种是长期习惯于喝早茶的人,清晨从暖被窝里爬出来到镇上,感到身上有点寒冷,吃一盏烧酒祛寒;一种是渔民,他们往往凌晨出去捉鱼,清晨回来卖鱼,肚里有点饿,加上水上寒冷,喝点烧酒吃点菜,填肚取暖;还有一种是“酒鬼”,“早晨一杯酒,浑身全是劲”,不喝酒提不起神;另一种人是 “赌鬼”,赌到通宵达旦,吃杯“卯时酒”暖暖肚。

  钟埭镇至今还保持着吃“卯时酒”的习俗,但现在吃的都是瓶装的白酒或黄酒。荤素冷菜外,有的人想吃得实惠些,就下一碗蛋面或肉丝面,也有的下一碗大馄饨,既当菜又当饭。一瓶瓶装酒一顿吃不下店家可以为客人放好,明天再来吃。尽管剩酒的人多酒瓶也多,但店家都不会搞错。

  如今,相互敬酒有了,相互递香烟也有了,吃好酒后店主还要搭上一杯茶,有的自己带茶瓶就加点开水。

时节酒
清明酒

  绍兴人在清明祭扫祖坟。坟墓多在郊区山上,又临河道, 因此城里人总是全家老小带上酒及各种祭品,带去的酒菜在坟地祭过后就送给“坟亲”亨用,自己回家喝清明酒。有些人家没去墓地祭祀,也在家中摆酒祭奠祖宗,俗称“堂祭”,祭后族人聚饮,这也是“清明酒”。

端午酒
端午酒 端午酒(1张)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家家门前要挂菖蒲、艾以避邪, 中午要喝端午酒,并要置备“五黄”,即黄鱼、黄鳝、黄梅、黄瓜和雄黄酒。这时家家户户都打扫灰尘,因为过了端午,盛夏来临。所以喝端午酒,过端午节,实在是一个很好的卫生节日,此风俗流行至今。

七月半酒

  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鬼节。绍兴河流纵横,湖泊很多。 旧时这天,河中要点燃河灯。在河蚌壳内放进菜油,用灯芯点亮,放在河中任其飘荡,点点灯火,倒映水中,煞是好看。有的村子还要倚水搭台演戏,俗称“社戏”。戏一般演3天,白天要摆七月半酒,晚上在各家神龛前要供上茶水, 洗脸盆内盛上水,放上毛巾之类,让亡灵擦汗,洗脸。

各地酒俗
宁夏隆德

  酒俗是隆德民俗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所包含的内涵十分丰富。几乎涉及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从古老的祭祀礼仪,到婚丧嫁娶,从庆典迎宾,到时令节气;从修房盖屋,到居家外出,凯旋归来;从亲友相会,到休闲旅游;从远古文明的肇兴,到现代人的生活,都与酒俗密切相关。在隆德,酿酒、饮酒的历史源远流长。所以,酒俗是一种历史非常悠久的民俗。

  祭祀酒俗在隆德地区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端倪,沙塘页河子、凤岭胜利村、沙塘北塬堡子沟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盛酒的长颈陶酒壶、酒杯,就是当时人们用酒祭祀死者的佐证。中国文字中的“鬯”,也是祭祀酒俗的产物。它的原意是指一种祭祀降神用酒,是用郁金香酿黑米而成。《周礼春宫郁人》记载:在奴隶主祭祀活动中,专门有一种职业,称为“鬯人”,“掌供柜鬯而饰之。”负责“和郁鬯以实彝而陈之。”唐代贾公彦疏云:“郁金之草,以其和鬯酒,因号为鬯草。”由于这种祭祀酒俗和祭祀酒礼,产生了鬯、鬯人、鬯祀等一系列词汇,可见祭祀酒俗对中国文字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远古时代对族氏图腾的祭祀,到周礼中对牢的祭礼,从汉唐时期对祖庙祭祀的礼制,到明清时期民间祭族谱、祭祖坟、祭家庙、祭灵牌等祭俗,反映了隆德人对神灵崇拜的,对祖先的怀念;而在这种传统礼俗中,酒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

  节令酒俗是隆德人民根据时令的特点和地方物候逐渐形成的一种酿酒、饮酒、会饮的习俗。隆德是农耕文化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界的时令、节令密切相关,也与农时密切相关,因此在民俗文化中有着许多与时令相关的内容。节令酒俗,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隆德人的节令酒俗如春节酒俗、元宵酒俗、清明酒俗、端午酒俗、中秋酒俗、重阳酒俗等。

  婚嫁酒俗是隆德民俗中最重要的传统民俗。婚娶聘嫁,是人生的大事。尤其是旧中国深受“妇女从一而终”的传统婚嫁观念的影响,一般都把婚嫁之事看得很重。无论是迎娶新娘,还是女子出嫁,都要举行相当隆重的礼仪。而在这个具有悠久酒文化积淀的隆德地区,自然会把酒与婚嫁紧紧结合起来,于是在婚俗中就专门有了一套关于饮酒、敬酒、喜筵酒、送亲酒、迎亲酒的酒俗,不仅成为婚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成为隆德酒文化的重要内容。正是由于酒与婚嫁文化珠联璧合。才创造出了“合卺”、“喜筵”等中国的词汇。“卺”(音jin),原是指古代婚礼上用的一种酒器。就是将葫芦分成两个瓢。新婚夫妇各用一个瓢饮酒。饮毕,将两个瓢合在一起,称为合卺。

  丧葬酒俗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隆德县境内出土的文物中,有新石器时期的陶壶、陶杯。这足以证明新石器时代,隆德丧葬文化中就开始使用酒和酒器。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丧葬礼俗中体现了严格的等级制。墓葬形制、随葬器物、墓丘大小、地面建筑物的高低、建筑物所用的砖瓦等都有十分严格的规定。甚至墓中所用的棺椁的厚度,都要按等级确定。但是无论等级差别多么悬殊,在丧葬中随葬品及葬礼中,一般都要用酒。到了民国时期,隆德各地的丧葬酒俗中用酒的地方进一步增多,酒与丧葬习俗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生儿育女,既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也是父母婚姻结合的结晶,置酒庆贺,一方面向亲友宣布自家一个新成员的加入;另一方面,反映了对妇女生育的一种尊重,同时,把诸多美好的祝福和希望寄托在新生命的身上,浸润在酒筵的喜庆气氛之中。在隆德大部分地区,旧时生男为大喜,生女为小喜。产后先给娘家送喜讯。第三日,母亲或近亲女子携带米面、鸡蛋、芝麻、红糖等营养品和婴儿衣物前来婆家侍奉月子。满月时要大庆,娘家或亲友持礼物前来祝贺,主人家要摆酒席款待来客。

  贺寿辰,是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也是联络邻里乡谊感情的一种方式,抑或还兼有尊老爱幼的醇德之风。在隆德,老人过生日,晚辈要送寿礼、寿糕、寿酒,向老人祝贺。乡亲们也要出一小部分钱“凑分子”,表示感情。主人家要设酒筵招待亲友、乡亲、邻里,加强联系,增加感情。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封建社会里,历代都有一些贪官污吏,骄奢淫逸,为富不仁,聚敛钱财,下择手段。他们往往借自己或家人过生日之机,广泛散发“寿贴”,向下属和民众索要钱财。这种恶习,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得到歇制,但在个别地区、个别农村干部中仍然存在,其表现就是奢侈浪费严重,借过生日大摆寿筵,聚敛民财,培植喽罗,甚至挥霍公款,大量动用公车,摆阔斗富,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极坏的影响。这种恶习是传统酒俗的一种随落,是对传统酒俗的一种庸俗的异化,这是我们应该坚决反对的。

  在隆德,百姓修房盖屋,是非常重要的工程项目。所以全家甚至全村都比较重视。一般各地盖房子,在上梁之前,都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其中放炮、置酒,是少不了的项目。有的要请工匠师傅们喝上喝酒,有的要用酒祭酒新屋地基。据说此举一是为了驱邪,二是给自家创造一种欣喜气氛,也给工匠师傅一种庆贺。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传酒俗的文化魅力。新房竣工,要在乔迁之时举行“进火”仪式,亲朋邻里要前来祝贺。一般是送一幅中堂画,天头上写“某某乔迁之喜”。主人要备酒设宴招待亲朋邻里。

  尊师重教、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隆德,随着教育事业和社会养老福利事业的发展,尊师重教、尊老爱幼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德。每年教师节都要组织慰问教师的活动。有的学校举行会餐、聚筵活动,庆祝教师自己的节日。在一些敬老院、干部休养所,每年重阳节、中秋节、春节等传统节日,一般都要举办酒筵、晚会等活动,体现敬老尊老的传统美德。这种新的惯例,已经成为新时代的一种敬老酒俗。

  在隆德,行人外出旅行,要饮“饯行酒”;凯旋归来,要饮“接风洗尘酒”。家人或亲友为行人饯行或接风洗尘,这其中寄托着家人或亲友的美好情感,充满了希冀、祝福、期待、留恋等情感。正是这种酒俗的内在感召力,所以世代流传,万世不灭。

  在古代的茫茫宦海之中,文人读书为的是“学而优则仕”,为的就是跻身官宦之列,或光宗耀祖,或报效国家,或施展抱负,或改变困境。但事实上,宦海无情,说不清人在何处会翻船。所以,升官进爵要置酒庆贺,或显示身份地位,或答谢恩师亲友。官场失意,也要置酒消愁。这酒俗就是具有如此博大精深的内在魅力。比如隆德人的“坐席”,喝酒划拳时就推举酒司令,司令命令每一个人轮流“当官”,划拳以“高升”起头,“六连高升”寓意官升得一路顺风。这酒令颇像官令,每到言谈举止,把盏举杯,猜拳行令,有争执的时候,“当官”的神似问政审案,俨然一个以酒为媒的官场社会,这不难看出隆德人借喝酒过官瘾的文化根源。

金华

  "金华酒"是我国著名的黄酒之一,特别是宋明以来,被文人、儒士们嘉誉为“晋字金华酒,围棋左传文”四绝之一的桂冠。婺州人 在千百年的酿酒、饮酒历史中,形成了不少古雅厚朴,独特奇趣的酒俗,它是地方历史文化的积淀,内涵丰富。

  元旦朝贺,人人一盅

  正月初一,婺州人自汉代起已有岁首“元旦朝贺”的礼仪,一直传承到民国初年,元旦大清早全家老少穿上新衣新帽,按长幼辈分有序的在厅堂拜祭祖先,再拜团聚的长者,大家互拜后,人人要从祭桌上取过一盅家酿酒,行举殇贺新岁大礼,口说吉祥话,举杯齐饮。不会饮酒的和小孩,也要移杯小嘴一抿,以示礼成,然后按长幼入席,共享“元旦宴”。新春会拜礼仪为“初一拜自家,初二拜姑舅,初三拜岳丈,初四初五拜年满畈走”。

  房花烛夜,新人共饮鸡卵酒

  古婺州习俗,成亲前后,是一系列的酒事,从托媒酒开始,下来是相亲酒,订婚酒,择日酒,陪嫁酒,上轿酒,婚日喜酒,拜叔伯酒,拜太公酒,回门酒,敬邻酒到谢媒酒等等。其中最独特的是洞房花烛夜,二更鼓后,有利市婆婆送给新郎新娘的每碗蒸有三个鸡卵的“鸡卵酒”,意寓甜甜蜜蜜,三元及第。

  孩子三朝,要尝箸头酒

  小孩出生的第二天,要办“三朝酒”,也称三朝礼,旧俗叫“皇男酒”,办三朝酒时,要特大好的鸡肉、肉丸、馒头、朝糕,以庆大喜特喜。有的地方,品三朝酒时,还会颂“甜甜酒,福禄寿,舔舔箸头,一世弗愁”。如果小孩脸上露出酒窝,人们又会说“面上两个小酒窝,大来家里金满箩”。孩子满月时,理发师用酒和水润发,理个桃型发式,理完后,大家喝满月酒。

  亲家公来了和牛吃的酒

  婺州农村有迎神和斗牛的习俗,斗牛胜败往往要影响主人声望,所以主人对喂养牯牛十分重视,斗牛季节要给牛吃补品,喂养专为斗牛酿制的陈年上等好酒,习惯上称“牛酒”,酿“牛酒”,要糯米多,用水要紧,酒龄长,也叫“紧水老酒”,品质特别优异,为了喂养能成名的牯牛,主人往往舍不得将酒拿出来开坛,除非是至尊至亲的亲戚长辈来,才可以开坛。若是外地人,听说主人要舀给牛喝的酒,常常会心生疑虑,其实是主人一片诚心。

  金华,称酒为“福水”,“太平君子”,“天禄大夫”,对酗酒者,称“酒糊涂”,“酒醉徒弟”,“黄汤痨病”,并投以鄙视的眼光。

厦门

  厦门人喜欢饮酒,但酒恰很好,喝得醉如烂泥或乱发酒疯的是极少数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他们基本上把酒当作药物来看待。厦门俗语‘小酒小人参",适量的酒对人的健康,尤其是对老人和产妇,是有益的。因此,厦门过去有名的酒是药酒,"春生堂"、"万全堂"、"松筠堂"都是以酿制药酒著名的。时至今日,厦门酒厂的"固本药酒"仍非常畅销。就连高粱酒和米酒,厦门人也首先从药性来看待它们。高粱酒是"凉"性,败火;

  米酒则"热"性,易上火。火牙痛,几口厦门高粱,第二天居然也就好了。还有许多人家,自己买来中药,用酒浸泡,每晚一小杯,长年饮用,健补身体。至于逢上"霜降"、"立冬"、"冬至"、"清明"等节令,那更是非要喝上两杯药酒不可。即使不敢喝的,也要将酒掺到汤食中,如排骨汤、鸭汤,一并喝下。

  产妇一般喝"老酒"。厦门"老酒"指糯米酒,多是龙岩的"沉缸"或福州的"蜜沉沉"。糯米酒度数低,营养高,含糖分,易入口。产妇作月子,一天至少要喝两次。厦门产妇最经常的食物是面线煮鸡、鱼、肉之类的营养品,往往在烹煮中要掺进"老酒"。一个月子,喝它一二十瓶是极普通的事。

  甚至小孩也有被要求喝酒的时候。孩子长到十三四岁,青春发育期,厦门人称其将"转大",父母往往要买中药田七炖鸡给孩子吃,而且必掺些"老酒"或药酒,或高粱酒。

  酒除了当药喝,还常被作为药来使用。手指头烫伤。立刻倒一杯高粱酒,将指头浸泡其中,不但止痛,而且消毒,不起泡,不发脓。不能浸的部位,则可用草纸浸酒敷在上边。若是脚拐了,扭伤拉伤,就用高粱酒涂擦按摩伤处,对舒筋活血,还真有些功效。

  在这种以酒为药的观念指导下,厦门酒徒虽多,更有不少每日必饮的酒仙,但酒俗良好,值得称羡。

  当然,对于爱面子而又热情好客的厦门人来说,酒也是待客不可或缺的饮料。婚丧喜庆的大日子就不必说了,即使平时的亲朋往来,也总要治酒款待。酒席之上,厦门的规矩是"敬酒的干杯,被敬的随意"。这对于那些没有酒量的人,无疑是救命的福音。只要你别逞强,守拙以待,多少敬酒都是可以对付的。对方如果要强迫你干杯,自会有人出来解围,或说"酒不要勉强",或是干脆把"敬酒干杯,被敬随意"这句俗语念一遍给敬酒者听,对方只好作罢。不过,如果你不知规矩,抢先敬酒,干了杯,那就会被认为会喝,别人敬你的酒时,就可以要求你干杯。这时,你就很难拒绝了,席上的人也会认为你藏量,不再出来念规矩,你就可能喝过头。厦门人称那种好出风头的人为"风龟"。酒席上的"风龟"往往成为众矢之的,最后被灌醉,大出其丑、因此出席厦门的酒宴,即使你有一定的酒量,也不宜太早就起来敬别人的酒有非敬不可的,亦宜留待酒席将尽时再敬。在厦门的宴席上,先敬酒被看成是一种身份名誉的象征,只有主人和德高望重的人才先敬酒。如果不是,而抢先敬酒。就会被视为"风龟"。

  亲密朋友相聚饮酒,有时也猜拳,都用闽南方言。有一条规矩,叫"拳不离拇"。拇,指大拇指,无论你喊一喊二,除非你不出,出拳则必须出大拇指。如果你喊"二",并出食指和中指,那就犯规了,叫着"出土拳"。必须把酒杯端起,闻酒一次。也不准喊"五",喊"五"被称做"女人拳",也要闻酒。

  厦门的酒风更趋温和。烈性酒的销量大幅下降,低度酒和啤酒渐趋流行,酒席上强行敬酒的基本上看不见了,而果汁、饮料、茶水、矿泉水却纷纷上宴席。一律可以充作酒来相敬。谁愿喝什么就喝什么,彼此自由,相互尊重,使宴会更加轻松愉快,也对人的健康更为有益。

苗乡郎德

  婚礼酒:五谷人仓,农事稍闲,苗乡郎德人在繁忙生产劳动之后,未婚青年开始操持自身的婚事,这是寨中最迷人的时光。袅袅炊烟中,装有“美人靠”的吊脚楼上不时传出风格独具的酒歌声,引得你不由自主地向那歌声寻去。酒意朦胧的主人热情拉你喝喜酒。

  办酒那天,新郎早早地把新娘接至家中。午后,新郎的舅舅、姑妈等亲戚前来祝贺。吃喜酒时,兴的“流水席”,客人分坐于长条桌旁,颇似古代席地而坐的宴席。不过,此时此地,人们都坐着小板凳。长桌随着客人的增加而增加,虽有先来后到之分,却无尊卑贵贱之别。客人一坐下,主人即来敬酒、酒至半酣,开始唱歌,连唱几天几夜,直至客人散去。

  认亲酒:此地青年成婚,一般事先不告诉女方父母.新娘子进门是在与男方精心策划后悄悄跑来的。成亲以后,新郎家派人带着酒礼到新娘家提亲,称之为“喝认亲酒”酒在认亲中发挥着特殊的功能,若是新娘的父母同意这门婚事,就会收下酒礼,并款待使者喝酒,若不同意,便将使者拒之门外。因此,使者回寨男方家人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喝到酒了没有?”是否喝到“认亲酒”乃是亲事成败的标志。

  新娃娃酒:生头一胎,不论是男是女,都要热烈庆贺一番。产后第三天,贺者带上一升米,四至十二个鸡蛋,以及衣帽等物,赠给产妇及婴儿。产妇家备办酒宴招待,宾主共喝“新娃娃酒”。第七至十天,婴儿外婆家带上衣帽、鸡蛋、糯米及糯米饭,特别还要带一只母鸡来祝贺。产妇家邀请寨中族人作陪,与来宾喝“亲娃娃酒”

  取名酒:孩子满月当天,请来巫师取名,再次邀请寨中长者喝酒,称为“喝取名酒”。

  出门酒:喝过“取名酒”,产妇背着小生命到各家各户串门.主人送些衣物给婴儿,并以鸡鸭鱼肉及糯米饭之类招待,称之为“喝出门酒”。喝过“出门酒”,就能出入家门了。

苗乡侗寨

  在黔东南自治州的苗乡侗寨,有“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席”的规矩。家家都放有一两坛自己用糯米酿造而成的米酒,约二三十度之间。酒俗,是苗侗人民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节日常有报酒(祝酒)、敬酒、拦寨酒(雷山郎德12道拦寨酒)、拦门酒、迎客酒、送客酒。红喜席,有嫁别酒、分家酒、换酒(交杯酒)、酒歌酒、订亲酒、贺儿酒。白喜席(如高龄老人过世等),有慰问酒、陪葬酒、酬劳酒、别魂酒、祭祀酒。日常席,有火堂酒、平伙酒(打平伙)。还有结盟议事时的歃血酒(血酒)、议榔酒。一般都用土碗作酒杯,逢重大节日和吉日,酒具改为牛角。

各族酒俗
藏族
藏族酒俗 藏族酒俗(1张)

  藏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传统文化,早在1000多年前就已开始酿酒,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藏族酒文化。藏族古代饮的酒种类较多。据敦煌出土的古藏文写卷《苯教丧葬仪轨》载,吐蕃早期所饮的酒有米酒、小麦酒、葡萄酒、蜂蜜酒和青稞酒等。仿内地黄酒酿制的青稞酒得到了藏族的普遍喜爱,从而成为了藏族的传统饮料。

  在大多数藏区,平时倘有客至,敬茶不敬酒。但逢年过节和喜庆时,如果客人来家,则必须敬酒。敬酒时,主人先斟满一碗(或杯),捧献于客前,客双手接过后,必须要先喝三口,但不要喝干,等主人再斟满,这时客人才一口喝干。此后,客人有酒量的继续喝,无酒量的可不再喝,主人也不强劝。倘若客人不完成上述之饮,那就是严重的失礼行为,主人会很不高兴。

  致于客人酒醉,主人绝不会讥笑,反而认为是坦城的表现。。藏族人民热情好客、和善睦友的风尚,在这些酒俗中得以充分展现。

  酒在藏族婚仪中有重要的作用。在青海安多藏区,提亲时必带去“雅叙酉仓”(提亲酒)。女方如若允婚,则须邀请村里长者和媒人一起喝“订婚酒”。一旦饮了此酒,便算正式订婚,不能再许嫁他人。结婚之时,更要准备大量的青稞酒以宴飨送亲者和来宾。迎亲者则要在途中设“迎亲酒”。新娘离娘家前要喝“辞家酒”。婚宴中主客尽兴同饮“庆婚酒”,高唱酒歌,跳舞,欢腾通宵达旦,一直要热闹三天。其间新娘要向宾客轮流敬酒。其他藏区的婚礼仪式有的与此不尽相同,但酒在其中的作用却大致一样。

  因为佛教的影响,藏族对丧葬不甚铺张,死对于佛教徒仅是转入来生的开始或“解脱”,故亦不特别悲伤。藏族社会早期信仰苯教,苯教认为人死后魂会脱离其原躯体,需要用一种降魂的办法使“魂尸相合”。在这种降魂仪式中,许多地方都要用酒。降魂仪式开始后要献上一瓢“招魂酒”,招请灵魂来降。在降魂过程中要作“献三瓢酒”仪式。在“尸与魂相合”时还要献上三次“相合酒”。

  用酒来招请游离的灵魂,象征着美好生活对魂的吸引作用。在这里酒的地位已与生存必须的食物相等同了。现代藏族丧葬中虽已无上述仪轨,但仍要用到酒:进行天葬时,死者家要给天葬职业者喝酒。在嘉绒藏族的丧事中要“奠酒请神”;丧礼结束时丧家和舅舅家要一起喝“咂酒”,对唱酒歌,追述死者生平,表达对死者赞颂和惋惜之情。

  藏历新年,藏族家家都要喝青稞酒以示庆祝。初一天刚亮,家庭主妇就把八宝青稞酒“观颠”(一种加有红糖、奶渣子、糌粑、核桃仁等煮物的稞酒)端到家中每个人的被窝前,让他们喝了才起床,以示新年一开始就丰衣足食,步步吉祥。藏族初一这天一般不拜客,一家人闭门欢聚,品青稞酒,喝酥油茶,漫话家常。初二起才挨家去拜访,互道“扎西德勒”,互敬青稞酒。嘉绒地区的党坝藏民过年,喜欢全寨人各凑一些酒,团聚在一起从初一喝到初五,夜则烧篝火,昼则浴太阳,伴随欢歌劲舞,共庆新年。

  藏族节庆日较多,如元宵“灯节”、六月“雪顿节”、七月“望果节”和“沐浴节”,在这些日子里人们照例是要喝酒以庆的;但最悠闲、最浪漫的饮酒日子则要数康定人四月八的“转山会”和拉萨人夏季五月间的“逛林卡”了。那时人们扶老携幼,或全家一起,或情侣友朋,三五成群,在绿茵上、溪流旁搭起白色帐篷,一边喝着新酿的青稞酒和酥油茶,一边弹着六弦琴或拉着胡琴,或引吭放歌,或浅斟低吟,怡然自得。

  藏族最豪放的饮酒则是在跳锅庄的时候。村寨的青年男女围成一圈,圈中设小桌,放上几坛青稞酒;男女两队轮流领唱,翩翩起舞,并不时去圈中喝上一碗酒。跳到高兴处,饮酒者更是纷至沓来。酒助舞兴,歌借酒力,通宵达旦尽兴方休。

  藏族中一般是以茶作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食。但在阿坝的黑水藏民中却用酒代茶。他们吃糌粑不用茶而是用青稞酒拌合著吃;吃干馍不喝开水或茶,是以酒解渴;吃烤土豆,也是泡在酒碗里吃。

  藏区东部许多地方都盛行“喝咂酒”,尤以黑水人“喝咂酒”最讲究。每遇年节和家中有大事要请人“喝咂酒”时,先由主人烧开一大铜锅水,放在火塘边保温;再将一坛酿好的未加过水的酒放在客位的火塘边,插入两根细竹管。客人到齐后,先请其中最年长的坐于酒坛前,领头诵经,用手指蘸拨点酒洒向四方;然后,请另一位年长者与他同坐在一起,各含一根竹管吸饮。这时主人在旁边慢慢地将一瓢开水从上渗入酒坛。开水经过发酵的酒粮渗到坛底,便成了酒。竹管插在坛底,故能只饮到酒而不会吸进糟。 二人饮完后,以年齿顺序另请二人到坛边吸饮,主人继续向坛内冲开水。一般情况下,每二人饮完一瓢水即离开,换上别人。这样依次轮流下去,最后连两三岁的小孩也要去喝上几口。轮完一遍,又从头开始;直至一坛酒谈而无味后,才又换上一坛。每个与会的人不论有无急事,都必须喝过三次后才能离去,否则就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这种轮流喝咂酒的宴饮,一般规模都较大,小则三五十人,多则100多人,夜以继日方能饮过一巡。三巡下来,往往要两三天,在饮酒过程中,未轮到的和已喝过的便围着火跳锅庄。跳累了,唱渴了,也该轮到喝咂酒了。喝完咂酒疲累尽消,又有精神跳锅庄了。饮酒与歌舞紧密相连的藏族酒文化这一特色,在这里展现无余。

  在康区藏族中也有只插一根麦管或竹管在坛内喝咂酒的,人们依次将酒坛传递给相邻者轮流吸饮。也有在坛中插上多根麦管,好几个人围着酒坛同饮的。

  唱酒歌是藏族饮酒一大特点。每逢重大场合(如婚宴、村寨聚饮等)敬客人酒时,要先擎着酒杯唱酒歌,歌词多为即兴之作,内容都是赞颂、祝福之词。藏族善用比喻来表达感情。如康区一首酒歌唱道:阳光为什么这样明媚?是因为菩萨洒下了吉祥;我家为什么这样欢乐?是尊重的客人来到帐房。哈达是敬礼上师的贽扎,这杯中的美酒请我最知心的朋友尝。

  唱酒歌时,身子要伴着节奏舞蹈,杯中的酒却绝不许洒出。客人有时也要唱酒歌回敬,此唱彼和,气氛十分热闹,把宴会推向高潮。

  生息于巍巍雪山、莽莽草原的世界屋脊之上的藏族,生性豪放、乐天、热情;长期的佛教思想的影响,使他们养成了仁爱、礼貌、节俭的美德。因此,藏族人普遍爱饮酒,但绝不酗酒;平时一般不饮酒,但饮起来却总要酣畅尽兴方休;酒对藏族是喜庆的饮料,绝无消愁解闷的用途。因为佛教戒酒,酒在笃信佛教的藏族人民中是不能作为祭祀之物的。

锡伯族

  锡伯族的年轻人不许和长辈同桌饮酒,其中原因大致有二:一是长幼有别,不能没大没小;二是酒喝多了容易失礼,对长辈的不敬被视为最丢脸的事。朝鲜族晚辈也不得在长辈面前喝酒,若长辈坚持让小辈喝,小辈也得双手接过酒杯来转身饮下,并表示谢意。

毛南族

  毛南族嗜好烟、酒、茶。成年男人约有三分之二的人抽本地产的旱烟叶,很少用外地烟。老人多用竹鞭做旱烟杆,边烧火边抽烟,节省火柴。饮茶只是办喜事、丧事和招待客人时喝,平时则喝开水或泉水。酒,是毛南人的一大嗜好。凡办喜事、丧事和客人到家,都要喝酒。敬祖先、走亲访友、节日、互助换工等就餐时都要有酒。平时白天劳累,晚餐也要喝酒活血,说容易恢复疲劳。客人到家没有酒招待就认为失礼,有句口头语:“好朋好友,黄豆送酒。”因此,家中常备一坛酒待客。几乎每家的主妇或男主人都会酿酒。他们酿制的白酒,酒精度数不高,一般的20~35度。酿酒的原料有糯米、粘米、玉米、高梁、红薯、南瓜等。各类酒名都以原料名冠之。如用糯米酿制的叫糯米酒,用红薯酿制的叫红薯酒。酿制的各类酒都用本地产的酒饼来发酵。先把原料煮熟,摊在竹席上,晾冷后撒酒饼(研成粉未),投入缸里或坛里发酵。冷天放在暖处或用烂棉被、玉米叶、棕皮盖上保温,待发出酒香味即可蒸制。蒸制时,底层用七拳锅装原料,中间用漏锅做蒸锅,上面是“天锅”装冷水,用微火蒸。蒸锅边有小孔将酒流往坛里。蒸酒量少的,用煮饭锅和炒菜锅即可。蒸酒用水最好是泉水,出酒率高,酒味醇香。毛南族不仅爱喝酒和善酿酒,还惜酒味比喻情意呢!如男女对唱山歌时,女的唱:“这糯粘米酒,昨夜刚酿成,味淡又不醇,哥懒把手伸。”男的回答:“这是糯米酒,秧田在门口,酒味烈又香,陶醉哥心头。”

  毛南族人民喜欢喝酒,也喜爱唱歌。每个村寨、屯峒都有几对随口成歌的歌手,逢年过节,赶圩坐夜,男女集会,建房,婚宴等都要唱歌、对歌。其中尤以婚礼场合为甚。

  在浩如烟海的民歌中,作为一种仪式歌的敬酒歌别具一格,它集宗教、婚俗于一炉,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在举办婚宴的晚上,来宾都酒足饭饱后,对歌即开始了。在正式对歌之前,女歌手们先在中堂供桌前唱敬酒歌。中堂神龛前放一张大四方桌,桌上盘子里有一个猪头,旁边摆十杯酒,一包红糯饭,一挂熟猪肉,一串三角米粽,一个红鸡蛋,这是奖品。女歌手唱赢了就奖给他们;男歌手则没有这福分,不管胜败如何,他们帮主家争面子,都得一定的奖金和毛巾之类的纪念品。但对歌手来说,荣誉是主要的,并不在于奖品的得失。

  一切准备好后,巫师在新房门旁的小供桌上开始敲打符告念唱风趣的喜歌,主家便燃放鞭炮,女歌手主动上座,先唱祝贺歌和敬酒歌:

  在这里唱一道对歌,献给四面的来宾;

  今天主家设酒宴,我唱欢歌祝幸福昌盛。

  唱首欢歌在家中,请祖先和众神灵;

  今日主家接新媳妇,我们祝贺新人。

  点根香插在桌子上,香烟袅袅四面飘荡;

  巫师刚打响符告,我们开始唱祝贺歌。

  从请祖先神灵唱到家中的大门、楼梯、中堂以及桌上摆的酒、杯、壶、米筒等都要唱到。这些平凡呆板的东西,一到他们的口中就成了流畅、悦耳、动听的旋律。如唱米筛:“笑你竹米筛,编得多轻巧;阿公接子孙,要你接符告。”唱酒壶:“笑你白锡壶,浑身雪样白;里面装满酒,用来敬宾客。”祝贺歌唱完后便唱敬酒歌了。敬酒歌先敬神后敬人,先敬客人后敬歌手,整个场面由简单到复杂,由低潮到高潮。先由女歌手唱:

  献第一杯酒,敬萤火虫和螺螟;

  萤火虫你到此吃,螺螟你来此坐。

  毛南人认为萤火虫和螺螟是祖先灵魂变化而成,它们进家一是回来领香火,二是报讯有客人来,都是吉利,第一杯酒自然先敬它们。

  献第二杯酒,这杯敬众宾客;

  妇女们请多吃饭,男人们请多喝酒。

  男女有别,第二杯酒就讲明了。聪明的女歌手暗下“伏笔”,为下面互相敬酒时打下基础。

  献第三杯酒,敬地方土地神;

  男女成世界,盘古制婚姻。

  “创世”史传说洪水发生后,人间只剩下盘古兄妹,是土地神劝他们结婚,繁衍人类,所以土地神的功劳不小,吃喜酒不能忘记他。

  献第四杯酒,这杯敬媒人;

  主家接新媳妇,全靠你引线搭桥。

  献第五杯酒,叫声白虎快走开;

  今天新媳妇进门,你走远方莫回来。

  “青龙”“白虎”都是守护神,因“白虎”是凶神,加上毛南人过去认为白色代表悲哀,故叫“白虎”避开。

  献第六杯酒,这杯敬财神;

  请你进来开钱箱,钱往外流快关紧。

  勤劳善良的毛南族妇女无论是过去和现在,他们在社会上或家庭中有一定的地位,尤其是理财方面往往比男性更能干,这首歌暗示新娘要善于理财,当好家庭主妇。

  献第七杯酒,这杯敬家仙;

  有新媳妇帮衬,明年子孙兴旺。

  献第八杯酒,敬地神龙神;

  地神你来吃饭,龙神你来喝酒。

  献第九杯酒,敬婆王送花;

  今日接新娘,花桥花盛开。

  “婆王”是创世神,她管理世间的生命之花,若要孩子得向她求花,办婚宴少不了她。

  献第十杯酒,敬祖先众神;

  明天刚破晓,大家分别离散。

  到这时,男歌手才能入桌对歌,气氛变得紧张、浓烈起来。

  女:斟满一杯酒,送到哥的手;

  不喝嫌酒淡,不接嫌妹丑。

  男:酒杯接在手,哥今领妹情;

  一来不嫌酒,二来不嫌人。

  女:此是粘米酒,昨晚刚出锅;

  本来有点淡,哥懒开口喝。

  男:此是糯米酒,秧插在村前;

  酒香度数高,未喝心已甜。

  女:此是粘米酒,酒糟还未滤;

  今献哥一杯,不喝就嫌意。

  男:妹酿粳米酒,香甜赛过糖;

  今接在手中,不尝也想尝。

  女:此是玉米酒,玉米属杂粮;

  拿来敬朋友,请你多包涵。

  男:玉米酿成酒,比粳米酒甜;

  今日尝一口,恐怕醉三天。

  女:此是荞麦酒,播种在荒地;

  今日献亲人,涩嘴莫生气。

  毛南族民歌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善用暗喻和象征手法,这里的酒既是真的酒,又暗示男女双方心中的爱慕。

  男:麦粒成三角,酿成酒来喝;

  接妹手中杯,润喉好唱歌。

  女:此是高梁酒,播种在后园;

  酒淡如雨水,喝来不值钱。

  男:此是高梁酒,色味多芬芳;

  摆在桌面上,香气暖肚肠。

  女:此是南瓜酒,气味最难闻;

  敬杯给朋友,不喝倒出门;

  男:莫说是南瓜,夏天结果大;

  今妹酿成酒,喝来心开花。

  女:此是红薯酒,气味有点臭;

  喝来不顺口,哥莫偏过头。

  男:红薯也出名,结果在地中;

  拿来酿成酒,不忘妹情深。

  女:此是洋芋酒,味臭色浑混;

  歌接在手中,难喝又难咽。

  男:妹家有洋芋,一蔸几丈高;

  今日喝一杯,醉脸泛红潮。

  女:此是甘蔗酒,蔗高不过丈;

  酿酒难变化,鼠尿一样淡。

  男:此是糖蔗酒,蔗种妹后园;

  妹榨成糖水,喝后永不忘。

  合:同喝交杯酒,情意记心头;

  酒散人不散,同处到白头。

  敬酒歌一般是男女经过对歌相识后,将要分别时,在主人为他们设的合欢桌上,感情浓烈的情况下吟唱的,互相敬酒,一杯酒或一口酒一首歌,表示友情,也是试探对方“肚才”的一种活动方式。

侗家

  侗家好酒,更好客。侗家人以酒待客是传统的风情民俗。侗家在待客时,常挂在嘴上的一句俗语叫"吃酒不论菜"。以示自己饭菜不丰,但情意真挚,请客人不要在意。说起侗家饮酒习俗,从人生的生、老、病、死,到婚嫁迎送;从建造亭、楼、桥、宅,到门、牌、碑、寺;从团体村寨之间的友谊,到亲戚、朋友之间的走访;从生产中的耕、种、管、收,以节、令、时、尚等等活动,无不以酒设宴待客。有三朝酒、节日酒、庆典酒等等。侗家以酒待客,以酒交友,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酒文化。

  不同的场合,不同的酒宴,有不同的形式。简单说来有以下几种:敬酒:敬酒表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和欢迎。侗家的获杯酒,不是和客人一起喝,而 端起自己的酒杯敬客人喝,表示对客人的敬意。一般情况下,主人对满桌客人,每人要敬一杯,特殊情况下也只敬为首的客人。反之,客人敬主人的酒也是如此。

  换杯酒:换杯酒是宴席上主人与客人,亲戚与朋友通过饮酒谈心,增进了解,增进感情的一种喝酒形式。宾主之间喝换杯酒以示敬意。宾主双方同时饮干对方的敬酒后,退回各自的酒杯,然后再干一杯,如此换了又退,退了又换,几道反复下来,直到双方满意为止。反之,客人也可主动约主人换酒。

  交杯酒:交杯酒是宴席上主客之间感情交流进一步加深的一种敬酒形式。俗语说:交酒如交心。交杯形式是主人与客人各自端起自己的酒杯,主客手腕相交各自饮干自己杯中的酒。反之,客人也可主动约主人喝交杯酒。

  撑杯酒:撑杯酒是侗家宴席上较热闹动人的场面。它体现了主客之间主帮主,客帮客,客帮主,互相帮助的精神。在敬酒中,无论是主人向任何一位客人敬酒,还是客人向主方的任何一位亲戚敬酒,主客双方少则一人、二人,多则十人、八人,总之人数不限,都要来帮助自己一方向对方敬酒,帮敬的人叫"帮撑",又叫"撑酒 "。如果形成撑酒的局面,主客双方的发起人,先不能喝对方的敬酒,而要先喝对方的"撑酒","撑酒"喝完,再喝敬酒。主客双方的发起人对"撑酒"不能拒绝,拒绝就是对撑酒者的不尊。对于不胜酒力者,如果有十人、八人过来撑酒,哪怕是对撑酒每杯舔一点点,也是表示对撑酒者的敬意,否则就会被灌得酷酊大醉。

  转龙酒:转龙酒又叫换龙头。是侗家宴席上的又一热闹场面。转龙酒由主或主客任何一方的代表提议,提议人称为"龙头"。"龙头"提议大家喝转龙酒时,满席站起,端起酒杯,先由"龙头"带头喝,然后从左至右或从右至左喝过去。往右传时,"龙头"左边那人就是"龙尾",往左传时,"龙头"右边那人就是"龙尾"。 "龙头"饮干后,依次一个接一个饮下去,如果"龙身"当中哪一人不干,就要受罚。喝转龙酒时因可左右转动,"龙头"可变"龙尾","龙尾"可变"龙头",满席当中任何一人都可当"龙头",也可当"龙尾"。如此反来复去,变化无穷。

  团圆酒:侗家的团圆酒别具特色。它不象一般喝团圆酒,由主人提议,满桌频频举杯,大家一饮而尽。而是由主人提议,满席端起酒杯,由右边往下传递到后者的口边,乙喝甲的,丙喝乙的,丁喝丙的……,如此下推。这时,主人要领呼:"大家来呀!"满桌合呼"饮呀!呜呼!"这样满桌同干,一饮而尽。酒宴散席。

  合拢酒:合拢酒是侗家村寨或家族集体接待贵宾的一种最高规格的酒宴。一般是在村寨或家族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邀请上级贵宾和四邻来宾参加的庆典活动才进行。村寨举办的合拢宴酒,一般在团寨的鼓楼里摆设,家族举办的一般须比较宽敞的农户家的走廊里进行。酒席的摆设叫"拉长桌"。把十张八张方桌连在一起摆成一条长线,有的用宽木板一块连一块摆设。合拢宴酒的酒、饭、菜都是村寨、家族各家各户把自家最好的米酒或苦酒、最好的糯米饭或磁粑,最好的腌肉、腌鱼、酸菜或小炒,用竹篮或箩筐挑来,凑到一块共同摆设的,可以说是百家酒、百家饭、百家菜,各领风骚。合拢宴洒的规模是根据来宾的人数确定的,一般要求宾主人数为一比一的对等比例。主方还要安排一批姑娘站立一旁负责为来宾斟酒、敬酒、唱敬酒歌。规模大的上一、二百人,小的也有几十人。合拢宴开始前,主人要在寨门外组织迎宾仪式,第一项,放"礼炮(铁炮)"凑"笙歌",第二项在寨门或屋门前设"拦门酒"。第三项,献上一碗侗家油茶。此套程序完毕,方正式入席。合拢宴酒的座席安排一般是一宾一主间隔而坐,也可宾主面对面地坐。宾主坐定,宴席开始。先由主方村寨或家族中的头人代表致祝酒词,而后领头高呼"统统饮呀!",宾主随声附和"饮呀,饮呀!"满桌举杯,一饮而尽。然后,宾主正式餐饮。相互敬酒,相互交流谈心,结识朋友。席间,按侗家敬酒的六道程序相互敬酒,始而复返。喝到尽兴为止;敬酒姑娘两人一对或三人一群,手捧酒杯--向来宾敬酒,并边敬边唱敬(劝)酒歌。侗家姑娘那情景交融的唱词和圆滑的音嗓使得来宾飘飘欲仙, "酒不醉人人自醉"了。合拢宴结束后,主人在鼓楼门口列队用鞭炮送客,对贵宾--"过筛",即派七、八名男女青年把贵宾一一抬起来,在空中抛几次或者有的捉手,有的捉脚,将贵宾抬起在空中荡秋千,然后送贵宾上路。那个场面,真叫人如痴如醉,留连忘返。

怒族
怒族酒俗 怒族酒俗(1张)

  怒族有27万多人,是我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除少数居住在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的兔峨乡之外,多数以小聚居形式,分布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泸水、福贡、贡山三县,断断续续绵延500多公里,直到西藏自治区察隅县察瓦龙乡的南端,与傈僳族、藏族、白族等民族杂居。

  怒族的历史,在唐代古籍《蛮书》中就有记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怒族人民居深山,住竹楼,刀耕火种,狩猎,用黄连、黄蜡、兽皮、竹器、麻布等土特产与其他民族交换生产、生活用品,社会生产力发展迟缓。

  酒俗

  怒族热情好客,客人来访时,全寨都要献出最好的野味。只要客人进屋,主妇将以最快的速度为客人烹制佳肴,并同时送上两块石块粑粑,中间得夹一块煎鸡蛋或烤猪肉。两块粑象征夫妻二人,中间夹鸡蛋或肉象征有兴旺的后代,最后主人还要与客人共同饮“同心酒”

  婚筵是所有礼仪中宴请规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带猪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帮助砍柴和耕地,然后才能举行婚筵,婚筵时不但酒肉要丰盛,场地也要布置一新。届时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姑娘们要向他们抛洒面粉,表示吉祥如意。

  善于酿酒。以贡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饮用时,对入蜂密,清醇香甜、开胃可口。不论男女,都能豪饮,而且饮酒必歌,每饮必醉。怒族饮茶是仿制藏族的酥油茶而制作的漆油茶。常可作为产妇或体弱者食用的补品。

  典型食品主要有:漆油焖鸡、烧羊肚、漆油茶、咕嘟酒等。

  “同心酒”

  怒族同胞喜欢饮酒,也擅酿酒。怒族的酒主要有“咕嘟酒”、“浊酒”和高粱酒等。

  “咕嘟酒”用“咕嘟饭”(用玉米面和荞麦面制成,似年糕)酿制。其做法是将咕嘟饭晾凉,拌上酒曲装入竹篾箩里捂好,几天后发出酒味,或渗出酒液装在罐子里,密封十几天就成了。吃时先用笊篱过滤,再兑上一点冷开水,加一点蜂蜜或甜味剂,略酝酿几分钟,既可饮用。这种酒香甜醇厚,是怒族酒中的上品,即可解渴,又有滋补健身之功效。

  酒是怒族人民日常生活的饮料,更是他们待客的必需品,贵客光临,必以酒相待。他们的饮酒方式一般是边饮边聊。在比较欢快热闹的场合,不论男女老少,如果将某人视为知已时,便要与他喝“同心酒”,即两人腮贴腮,嘴挨嘴,一手搂肩,一手同端酒碗,仰面同饮,一饮而尽。置身于这种情深意浓的场景,即使是平日滴酒不沾的人,也难以推脱。因为只有喝了这同心酒,你才算怒家人的真正朋友!

  怒族咕嘟酒的酿制法,其第一步与羌族的蒸蒸酒基本相同,即将玉米粉制成酒。其特点表现在饮用时先将坛中的酒同酒糟盛一部分到盆中,加入适量开水,再拌入些蜂蜜或糖,滤去渣,饮其汁。

壮族

  壮族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壮族传统,一家的客人就是全寨人家的客人,来客往往会得到各家轮流邀请;特别是贵宾,有时一餐要吃五六家。经常是客人在第一家刚入席,第二、三家已派人站在身后等待相请。按壮族习俗,客人是不能推辞的。有经验的客人决不在第一家就吃的酒足饭饱,一定要想到还有其他邀请。

  请客时,只有长者才能与老年客人同坐正席,年轻人必须立在客人旁边,为客人斟酒后才能入座。年轻妇女不能到堂屋的宴席上共餐,能饮点酒的老年妇女可以。

  对壮族来说,谢绝邀请是失礼,喝醉了失态会丢脸。广西大新县壮族人家待客时,主人先给客人和自己斟杯酒,主客共饮“交臂酒”后,客人才能随意餐饮。

  壮族的酒礼酒俗

  壮族唱酒歌敬酒,歌词甚美:“锡壶装酒白涟涟,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贵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锡壶装酒白瓷杯,酒到面前你莫推。酒虽不好人情酿,你是神仙饮半杯。”广西隆林等地的壮族议婚过程要吃“八字酒”:定亲以后,男方择吉日请几个男子一起,携酒肉等礼品到女家取“八字”。

  女方在祖宗牌位前点灯、烧香、敬酒,案上摆若干碗酒,将姑娘的“八字帖”藏某碗底下。男方一人去端碗寻帖,如无帖则需饮尽碗中酒,方可再端下一碗,直至发现“八字帖”为止。取到“八字”后,女家用男方带来的酒肉设宴招待媒人和女方亲友,通常媒人喝不醉休想告辞。

  四月初八是壮族的脱轭节,中午各家摆酒席,全家围桌而坐,家长牵一头牛进来围桌绕行,边走边唱祝词。喂牛之后,送回圈中,全家方进餐饮酒。广西壮族家中有人去世后,即刻用清水煮的柚叶水“浴尸”,穿寿衣,仰置堂前,由死者的儿子捧酒杯跪灵床前,用食指蘸酒点于死者双唇,意为敬美酒送死者登程。

古代酒俗
古代酒俗 古代酒俗(1张)

  《礼记•乡饮酒义》注云:“以礼属民而饮酒干序。”古人饮酒,长幼有序。所谓有序,《礼记•曲礼上》云:“长者举未?,少者不敢饮。”古人饮酒,习惯以一饮、一干、一尽为序。若长者饮未尽,少者先尽,为不敬,此乃顾及古人长幼尊卑有序之礼。与今日宴席中众宾举杯齐干,大家同尽之礼俗不同。此俗至唐犹然,王建诗云:“劝酒不依巡。”巡者,遍也。依次干杯遍饮为一巡。是必一人饮毕,再及一人,逐次而饮。不然,《曲礼》所云:长者如今日徐徐饮酒,而不尽杯,少者岂不承俟之,无一滴人口乎?所以,长者饮酒,一干而尽,实为常习,可谓照顾少年之礼。另外,古人宴饮时举杯敬人,常用食指伸人杯中略蘸一下,并弹出酒滴,以向对方表示敬意,也系饮酒之礼。——黄现璠着《古书解读初探》

外国酒俗
法国,优雅浪漫
法国酒俗 法国酒俗(1张)

  细品慢饮的法国人拥有的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和香槟酒,在饮酒方面,他们的浪漫情怀也发挥到了极致,越是好酒就越是要细品慢饮。红酒是除了早餐之外的每餐必备品。

俄罗斯,烈酒+豪饮

  或许是因为寒冷,俄罗斯人喝的是有名的烈酒——伏特加,而且习惯用大杯,并一饮而尽。

澳大利亚,用喝酒来度过漫长时光

  在澳大地亚,只有在下午6点后,才准喝酒。如果在冬天,则要向后延迟一小时,至于新年及节日,饮酒的时间要到11时才能开始。在当地,人们喜欢在酒吧度过悠闲时光。

日本,不醉不归
日本酒俗 日本酒俗(1张)

  日本人把喝酒当成工作,每天下班,必到酒吧报到。日本人饮酒,喜细品慢饮,酒杯之小,举世无双。日本人好酒,但酒量普遍不大,故好低酒精度的“清酒”。虽酒量不大,但日本人以醉为乐。在日本,除了在酒铺可以买到酒,在酒店可以喝到酒之外,遍布大街小巷的酒类自动售货机,也出售各类酒。日本的清酒适合正规礼节的宴会,而烧酒却比较适合于轻松愉快的场合。

韩国,尊卑有序

  在韩国,不喝酒也是交不到朋友。韩国的传统观念是“右尊左卑”,因而用左手执杯或取酒被认为不礼貌的。经长辈允许,下级(晚辈)才可向上级(长辈)敬酒。敬酒人右手提酒瓶,左手托瓶底(双手都要用上),上前鞠躬、致词,为上级(长辈)斟酒,一般是一连三杯,敬酒人只是敬酒,自己是不能与长辈同饮的。一般情况下,级别与辈份悬殊太大者不能同桌共饮。此外,韩国人普遍忌"四"字,所以,敬酒不能敬四杯。韩国多饮烧酒。

参考资料
  •  
绍兴酒文化 绍兴酒的别名雅称

在源远流长的绍兴酒文化史上,酒名也是一大特色,人们在赞颂酒时,总要给酒再起一个饶有趣味的别名雅称作为代名词。这些代名词常在诗词、小说中被引用,这也成为中国酒俗文化的一个特色。[详细]

推荐阅读
酒类百科内容(包括附图)均由网友上传,如有涉及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为保护原作者个人权益,未经允许,禁止商业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www.cnjiuzhi.com。
相关资讯
最新精选
大家爱看

酒志网客服热线:13949020132 老酒回收联系:13462399009  QQ群:酒志网会员交流群 酒水代理交流群
酒志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4-2024 备案号:豫ICP备16020934号-2 ICP证:豫B2-20213045
中国酒志网集名酒收藏,老酒回收投资交易及白酒文化知识门户网,提供国内最全的酒类资讯及陈年老酒和名酒收藏价格查询
提供专业的陈年老酒及老酒在线拍卖交易和免费真伪鉴定服务,汇聚国内一线白酒品牌。
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发布假酒.过期酒.劣质酒等产品信息  


新浪微博

安卓客户端

豫公网安备 41070202000428号